1931年9月18日那个夜晚,沈阳城外的柳条湖铁路旁炸响了一声巨响。这声爆炸不仅炸毁了一段铁轨,更炸开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一页。咱们老百姓都知道,咱中国地大物博,东北三省更是沃野千里、工业兴旺,可偏偏就在自家门口,几十万装备精良的东北军眼睁睁看着不到两万人的日本兵打进沈阳城。这些年总有人问:要是当时东北军真刀真枪干一场,东北能守住吗?今天咱们就用最实在的话,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事。
先说个最简单的道理:打仗不是比谁人多枪多,关键看谁有真本事。咱们先看看当时两边的家底。东北军说起来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攒下的家业,巅峰时期能有30万人马,光是沈阳兵工厂就能每月造130支步枪、1.8亿发子弹,这还不算几百门大炮和上百架飞机。日军那边呢?驻扎在东北的关东军满打满算就1万来人,连个像样的坦克都没有,飞机也才200多架,而且大部分都是老掉牙的型号。
可就是这看着悬殊的对比,结果却是北大营8000守军被300日军打得落花流水。这里头有个关键问题:武器再好,没人会用也是白搭。东北军当时驻扎在东北的正规军有20多万,但精锐部队早被张学良调去关内打仗了。就像咱们家里最值钱的家具都搬走了,留下来的都是些破铜烂铁。更要命的是,张学良当时接到蒋介石的命令"力避冲突",参谋长荣臻直接给前线打电话:"把枪锁库房,挺着死,大家成仁!"这就好比让战士上战场不带子弹,光膀子上阵,能打赢才怪。
不过咱们老百姓心里都明镜似的,这事不能全怪士兵。当时东北军里混进了不少吃里扒外的家伙。吉林的熙洽副司令直接开门放日军进城,沈阳警察局长黄显声的手下还给日军带路。这就像自家院子里养了内鬼,敌人还没进来,绳子先被人剪了。更扎心的是,日军进攻时很多东北军士兵连饭都吃不饱,有个老兵回忆说:"我们拿的是汉阳造,子弹袋里塞的都是高粱杆,打两枪就空了。"
那要是当时真打起来会怎样?咱们不妨做个假设。第一天上,日军600人偷袭北大营,要是东北军真敢还手,用36辆雷诺坦克和上百门大炮招呼,别说600人,就是6000人来了也得有来无回。沈阳兵工厂要是没被缴获,每天能造150门大炮,足够把日军压得喘不过气。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日军当天就缴获了15万支步枪、250门大炮,这些武器后来都成了他们继续作恶的工具。
要是拖到第二个月,事情就开始复杂了。日本国内能调来的援军最多3万人,但要从朝鲜过江得先修铁路。要是东北军带着老百姓把铁轨扒了,日军就得像蜗牛一样慢慢挪。这时候要是华北的25万东北军杀回来,加上东北的老百姓拿起土枪土炮,真能把日军拖在东北过冬。您别小看东北的冬天,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气,没吃没穿的日军根本顶不住。当年日俄战争,日军在旅顺口冻掉脚趾头的就有上万人。
再往深了想,要是真打成持久战,日本肯定撑不住。1931年日本正赶上经济大萧条,国内饿死的人比战场上还多。他们造一艘军舰的钱,够东北军买10万发子弹。要是东北军能把煤矿、铁矿守住了,日本连造子弹的原料都得断供。更别说苏联在北边虎视眈眈,要是关东军在东北陷得太深,西伯利亚的寒风分分钟能把他们吹回老家。
不过话说回来,打仗不是光比枪炮。咱们老百姓都懂,人心齐泰山移。当时东北军为啥不抵抗?有人说怕丢了地盘,有人说听蒋介石的。但最要命的是,普通老百姓看着当兵的都不抵抗,自己也泄了气。有个东北老乡回忆:"鬼子进村时,看见当兵的往山沟里跑,我们种地的也只能躲在家里发抖。"这就像家里进了贼,当家的都不敢吱声,伙计们自然也就散了架。
再看看日本那边,他们早把东北的情况摸得门儿清。关东军参谋部光是1930年就派了100多批人到东北踩点,连北大营每个哨兵换岗的时间都算得准准的。反观咱们这边,张学良还在为跟蒋介石闹别扭怄气,前线士兵连基本的防空警报都没有。有架侦察机发现了日军集结,报告上去等了三天都没回音,气得飞行员直接开飞机撞了南满铁路。
要是当时真能团结起来,东北的结局可能完全不一样。咱们东北的老百姓不是没血性,江桥抗战、双城阻击战这些自发战斗打得日军屁滚尿流。要是东北军能像后来抗联那样发动群众,把20万军队和3000万老百姓拧成一股绳,别说六个月,就是六年也够日军喝一壶的。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九一八的炮声一响,3000万东北同胞从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亡国奴生活。
咱们今天说这些,不是要翻旧账,而是要记住教训。您看现在日本还在靖国神社供着那些战犯,某些人还对着太阳旗鞠躬。为啥?就是因为当年咱们太软弱,让他们觉得中国人好欺负。九一八事变教会我们:没有强大的军队,没有团结的老百姓,再好的家底也得被人抢光。就像咱们过日子,房子再大,门窗不关,迟早得被贼惦记。
说到底,九一八的耻辱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沉睡的中国人。它告诉我们:国家的强大不是靠嘴皮子,得靠真本事;民族的尊严不是靠退让,得靠骨气。今天咱们过上了好日子,更得记住那些在北大营用血肉之躯挡住日军炮火的先烈们。他们的血不会白流,因为咱们中国人早把"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刻进了骨头里。
